close

過河看影戲:上海北四川路與中國電影發軔

2017年11月2日訊,如果說上海是中國電影夢開始的地方,那麼北四川路就是造夢的搖籃。

1857年,禮查飯店遷至蘇州河口、韋爾斯橋北堍安東尼奧·雷瑪斯建起鐵房子放映電影

1897年,電影漂洋過海來到上海,走進北四川路附近的禮查飯店,中國的第一次電影放映由此實現。

1908年,北四川路旁的乍浦路上,“虹口活動影戲園”開門迎客,中國的第一傢電影院宣告問世。

20世紀上半葉,北四川路一帶先後擁有32傢電影院、46傢電影公司,占據瞭上海影業的半壁江山。過河看影戲,成為上海市民的時尚潮流。

禮查飯店的白佈,是點亮中國電影的第一塊銀幕

1897年5月22日,一個禮拜六的夜晚,地處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花園橋北堍的禮查飯店(今浦江飯店,黃浦路15號),人來車往,好不熱鬧。不過這一天,許多來客似乎並沒有打算住宿或用餐,進瞭大堂,就直奔阿斯脫廳(Astor Hall)。在這個富麗堂皇的大廳裡,一臺從未有人見過的機器穩穩地立在中間,正前方墻上,懸著一塊白佈,在它的四周,一排排座椅依次展開。歡快輕柔的夜曲彌漫在大廳的每一個角落,興奮好奇的神情寫在每一位客人的臉上。

晚上9點整,服務生將阿斯脫廳的大門輕輕掩上,室內的燈光暗瞭下來,客人們或坐或站,但無一例外,全都屏息凝神。黑暗中,隻聽“啪”的一聲,大廳中間的神秘機器突然射出一束炫目的光,打亮瞭前方的白佈。這一瞬間,無數雙眼睛都睜大瞭。

120年前禮查飯店的這一瞬間,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走入歷史。然而,倘若告訴你,禮查飯店點亮的白佈,是中國的第一塊電影銀幕,你會不會像阿斯脫廳裡的客人一樣睜大眼睛?

沒錯,兩個甲子前那個初夏的夜晚,在禮查飯店阿斯脫廳所發生的,正是中國的第一次電影放映。從這一天起,中國電影開始瞭跨越3個世紀的夢幻之旅。

不過,且慢,好像以往的中國電影史可不是這麼說的!在許多電影史傢的描述中,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參見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電影舊稱“影戲”是沒錯的,但是被稱為“影戲”的,倒不見得都是電影。據考證,“影戲”最早指的是咱們中國祖傳的皮影戲。到瞭晚清,幻燈和電影相繼走入中國,為瞭便於區分,我國人民便將幻燈稱為“外國影戲”、“西洋影戲”,電影則稱為“電光影戲”或“機器電光影戲”(黃德泉《電影初到上海考》)。按此推論,徐園的“西洋影戲”,實為幻燈,而非電影。

實際上,早在一個禮拜前,公共租界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已經登瞭廣告(這應該也是有史可查的中國最早的電影放映廣告),介紹和宣傳這種名為ANIMATOSCOPE、由美國愛迪生公司出品的神奇機器。然而,1897年5月22日晚上來到禮查飯店阿斯脫廳的客人,仍然被震驚瞭。畫面是黑白的,不算特別清晰,甚至還有點卡,但無論是正在巴黎訪問的沙皇、隊列行進中的士兵、海德公園裡的自行車手,還是沙灘上的海浪、威尼斯的岡朵拉、蛇形舞者……任何投射在銀幕上的人物、車輛、景觀,都如同真實世界中那樣連貫地運動和變化,幾乎讓人懷疑這是不是真的。這真是一種令人震撼的視覺體驗!

為瞭能在第一時間體驗這種震撼,客人們每人要花1美元才能入場。坐票更貴,1.5美元。這個票價貴到什麼程度?我們作個對比:1896年8月10日徐園在上海《申報》刊登廣告,用“文虎候教”、“西洋影戲客串戲法”、“定造新樣奇巧電光焰火”以及“秦淮畫舫、水漫金山、蛤蟬鬥法、火字銀花、玉堂富貴、鰲魚化龍、哪吒鬥寶、五彩蓮燈”招徠觀眾遊客,“遊資每位兩角”。

從巨貴的價格,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的組織者,對ANIMATOSCOPE這一前所未見的新事物懷著何等自信。十裡洋場上海灘,隻要夠新、夠奇、夠水準,就不怕沒人捧場買單。

這一點,也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與禮查飯店結緣的重要原因。

禮查飯店(Astor House),始建於1846年上海開埠3年後,由英國商人阿斯托豪夫·禮查創辦,原址在今天的金陵東路外灘附近,是中國第一傢西商飯店。1856年,位於蘇州河口的韋爾斯橋(今外白渡橋前身)建成。禮查看好蘇州河北虹口的發展前景,便於次年以十分低廉的價格買下韋爾斯橋北堍一塊河灘地,建造瞭2層磚木結構、東印度風格的新大樓,將禮查飯店遷至此處。此後至20世紀初,禮查飯店不僅是上海最豪華的大飯店,也是中國最早接受煤氣、電燈等現代化新事物的地方。同時,禮查飯店還開設酒吧、舞廳、彈子房、撲克室等娛樂設施,成為當時上海上層社會人士開展社交、娛樂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不過,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120年前的那個禮查瞭。1906年,為瞭給外白渡橋讓地,禮查飯店拆除舊樓,在原址重建總高5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8100平方米的新樓。緊接著又在該樓前面再造一座鋼筋混凝土和磚木混合結構、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6層豪華大樓。1910年竣工的新大樓采用新古典主義風格,灰色外墻,擁有繁復的弧形拱窗、成排的艾奧尼亞立柱和維多利亞式的中庭和回廊,並且24小時供應熱水。1959年,禮查飯店更名為浦江飯店。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浦江飯店一樓大廳掛牌成立。

然而,不管名稱和身份如何演變,對於所有喜愛電影的人們而言,老禮查飯店是點亮中國第一塊電影銀幕的地方,是中國電影真正的發軔之地。

經營商清一色老外,西班牙人建起瞭固定放映場

進入20世紀,隨著技術的改進、片源的增多,在上海經營電影放映的商人也越來越多瞭。這一時期,上海電影業有幾個特點還蠻廚房油煙處理有意思的。

第一,電影放映經營商幾乎清一色老外。其中,尤以來自美國和歐洲英、法、西班牙等國的放映商最為活躍。這可能與放映設備和片源多來自歐美有關,也可能與早期電影觀眾多為上海租界裡的外國人和電影放映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基礎有關。

第二,電影放映方式基本是流動放映。與第一次電影放映選擇禮查飯店這樣的豪華大飯店不同的是,後續的電影放映多選擇戲園、茶園,如四馬路上的青蓮閣,靜安的張園(又名味蓴園),閘北的徐園,以及天華茶園、同慶茶園等,都是三天兩頭打廣告放電影。在這些地方,電影還不是主角,而仍然是招徠顧客的噱頭和附贈品。對遊客和茶客而言,遊園、品茶時順便看看外國電光影戲,倒也不失為愉快的消遣。

第三,電影票價一路走低。1897年5月30日上海《新聞報》刊登“活小照”廣告稱,“新到愛泥每太司谷浦(即ANIMATOSCOPE),以前在禮查演做……擇期五月初五日,借張園安塏地大洋房內演舞,計價每位洋一元”。而到瞭1898年7月,徐園的廣告中也陸續出現瞭“美國新到活動電光戲”、“留聲電光戲”、“英法行動影戲”,票價則是“每客四角”或“二角、四角、八角”,堪稱經濟實惠。隨著觀影成本的降低,電影也從有錢人才消費得起的高端娛樂,逐漸變成大眾娛樂,走入尋常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上海眾多“跑碼頭”的電影放映商裡,一個叫安東尼奧·雷瑪斯的西班牙人,憑著精明的頭腦和務實的經營,逐漸脫穎而出。此人涉足電影業,始於從同鄉加侖白克手裡接收一臺二手的電影放映機和幾部老舊的片子。但他高明之處在於,舍得花錢租好的片源,並且善於宣傳造勢,“雇瞭幾個印度人拿著銅鼓和洋喇叭,每天在福州路升平茶樓大吹大擂地鬧著,對於看客們每人收錢三十文。”(《上海研究資料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年版)短短四五年間,雷瑪斯完成瞭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尋找新的機會。

雷瑪斯敏銳地觀察到,電影問世十餘年後,國外開始出現相對固定的室內電影放映場所。相比於原先的露天放映和流動放映,固定放映固然要承擔一定的經營風險,但是可以為觀眾創造更舒適、更安全的觀影環境,從長遠來看,是有利於經營的。

自上海開埠以來,歷經數十年發展,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越來越繁華,但同時也越來越擁擠,租界當局便主導推動越界築路,虹口方向最重要的一條路便是北四川路,從海寧路一直延伸到虹口公園,使原本僅有約3000畝土地的公共租界北區一下子獲得瞭新的發展空間。同時,市政交通設施也在不斷發展改進。蘇州河上從原先僅有擺渡發展到橋閘,從木橋發展到鋼橋,路面越修越寬,承重越來越強,為人力、畜力交通向機械、電氣動力交通發展奠定瞭基礎。1908年,英商電車公司從靜安寺到外灘的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通車,引起的轟動一點不亞於現在的地鐵通車。就在當年,始發於靜安寺的1路電車跨過外白渡橋,沿著北四川路,經過租界和越界築路區域,終點站就在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

幾乎沒有任何猶豫,雷瑪斯出手瞭。他花瞭一點錢,把乍浦路上自己曾經租用來放電影的露天滑冰場買瞭下來。然後,又花錢用鉛鐵皮把溜冰場蓋瞭起來,變成一座封閉的可容納250名觀眾的影戲園,取名“虹口活動影戲園”。盡管這座建築十分簡陋,冬冷夏熱,周邊的市民幹脆把它叫做“鐵房子”,但絲毫不妨礙它成為中國的第一座電影院並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一席。

名盛一時的“影院街”和形形色色的“電影迷”

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設於寶山路印刷所總廠內。

為瞭這座電影院,雷瑪斯究竟花瞭多少錢?實話實說,不可考。不過,根據目前可以查到的資料,應該真的隻是“一點錢”,因為乍浦路的地價實在是太便宜瞭!1903年,公共租界中區即原英租界的地價每畝公估為13549兩,而北區即原美租界虹口地區的地價每畝公估為4819兩,後者不過是前者的三分之一多一點。當然,隨著城市的發展,公共租界北區的地價也在逐年攀升,但與中區的價格比值,卻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且,隨著租界當局越界築路和有軌電車的通行,原先像城鄉結合部一樣的北四川路周邊蓋瞭許多新房子,相對便宜的地價和房價,吸引瞭許多來自江浙、廣東的移民和日本的僑民。根據租界工部局的統計,1900年,公共租界中區人口為13.23萬人,北區人口為9.04萬人;到1930年,中區人口微幅增長至13.29萬人,而北區人口已經猛增近一倍,達到17.41萬人。人口的大量導入,使得北四川路周邊的商業迅速繁榮起來,成為繼南京路、霞飛路之後,上海又一條著名的商業街、文化街。

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雷瑪斯的精明和遠見瞭。1909年,他又緊鑼密鼓在海寧路上開辦瞭自己的第二傢電影院——維多利亞活動影戲園,這也是上海的第二傢影院。和乍浦路上的“鐵房子”相比,這傢影院可說是鳥槍換炮:共設置750座,裝飾豪華,內設酒吧。到瞭1918年,為瞭與周邊新建影院抗衡,雷瑪斯把虹口活動影戲園的鐵皮房拆瞭,邀請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在距原址不遠處的乍浦路海寧路口建成鋼筋混凝土轉木拱形結構的新影院,座位增加到710個,門面2層,增辟觀眾休息室、會客室,並安裝暖氣設備。次年,新影院正式定名為虹口大戲院。此後,雷瑪斯陸續創辦“夏令配克”“萬國”“卡德”“恩派亞”等影院,並組建“雷瑪斯遊藝公司”,成為上海灘影業大亨。

1930年前後,雷瑪斯將自己的影院全部轉讓,帶著經營影業多年積攢的財富離開上海,回到傢鄉。令人扼腕的是,由他創辦的中國第一座電影院虹口大戲院,在1998年海寧路拓寬工程中被拆除。

在雷瑪斯的示范影響下,從1908年到1918年,短短十靜電排油煙機年間,北四川路一帶相繼出現瞭“愛普廬”“幻梳”“愛倫”等8傢影院,形成聚合效應。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上海的60傢影院中,竟然有32傢開辦在北四川路周邊,北四川路成為一條名符其實的“影院街”。

這麼多的影院,盡管定位不同,票價各異,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都有自己的絕活,敢於嘗試新事物。

1914年,由蠟盤配音的原始有聲電影引進中國,在禮查飯店試映兩天後,在維多利亞影戲院正式公映,轟動一時。

1917年,由廣東人曾煥堂創立的、也是第一傢由中國人開辦的影院上海大戲院,在北四川路虯江路建成營業。1933年,上海大戲院首次公映蘇聯電影《生路》,開創瞭中蘇復交後放映蘇聯電影的先河。

1925年,奧迪安大戲院建成,上下兩層看臺,冬天有暖氣,夏天有風扇,還安裝瞭通風設備,豪華一流的設施引來無數觀眾,被譽為“東方第一劇場”。

1926年,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在美國面世,僅僅4個月後,百星大戲院即從美國運來有聲電影播放設備,在新中央大戲院(原維多利亞影戲院)試映2天後,又在百星大戲院連續公映6天,這是中國第一次放映真正的有聲電影。

北四川路上的影院,漸漸取代茶樓、戲園,成為人們心目中現代摩登的都市娛樂和消費方式,融入老百姓的生活日常,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

《七十二傢房客》的導演王為一在自傳中回憶年輕時在虹口的觀影經歷,有趣得很:

“影片中這位蒙面大俠騎瞭摩托車出場時,就有觀眾自動地用口技為他配上摩托聲,也有人配上喇叭聲的,技巧都相當高。假若大俠騎馬奔馳,觀眾即配上馬蹄聲,或遠或近,配得很真切,假若群馬追逐,則觀眾座中響起一片馬蹄聲,此起彼伏,沸沸揚揚,十分熱鬧。遇到大俠和惡徒開打時,全場觀眾就腳踩地板發出巨響以示助威。大俠取勝時,群眾就鼓掌歡呼。惡徒竄逃時,群眾就用蘇州話和廣東話惡聲臭罵。”

隨著影院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下層市民開始成為電影市場的主要消費人群,成為電影迷。李天綱在《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間》對此有所描述:

“在虹口、閘北、楊樹浦的絲廠、紗廠小姐妹和傢庭婦女,是明星們的熱衷者。他們周末湊錢到虹口看電影、看戲,平時在宿舍裡模仿、練習,有錢的話還穿明星服裝,理明星頭發,到後臺給明星送花。”

隨著“影院街”名聲日隆,許多居住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市民,也特地坐電車過河去虹口看影戲,以至於很多上海人說“到虹口去”,就表示“看影戲去”。甚至有人說,“談上海生活的人,如果沒有在北四川路上用過錢,看過影戲,喝過咖啡,未免是美中的不足。”

橫浜橋頭的電影廠和石庫門裡的大明星

邵氏兄弟創辦的天一影片公司。

北四川路便利的交通、低廉的地價和相對優越的營商環境,不僅為影院創造瞭發展的空間,也為眾多影廠提供瞭生存的土壤,使這一地區成為早期上海電影制片業的核心區域。從20世紀初至抗戰全面爆發,北四川路周邊共開辦瞭46傢中外電影公司,其中的38傢成立於1920年代。這些公司,多集中於北四川路橫浜橋周邊,或從事影片制作,或專註電影發行,中西交融,各具特色,極大地促進瞭中國電影事業的繁榮。

從創辦時間來看,最早設立電影廠的,是創辦於1897年的商務印書館。1917年,位於北四川路附近寶山路上的商務印刷所照相制版部開始兼營影戲拍攝業務。第二年,商務活動影戲部正式成立。與商務“以扶助教育為己任”的宗旨一脈相承,活動影戲部主要拍攝時事、教育、風景、戲劇等短片。梅蘭芳早年執導並主演的作品《春香鬧學》,即由商務活動影戲部攝制出品。

成立於1920年的上海影戲公司,也非常有特色。這傢公司由著名畫傢但杜宇創辦,1924年遷至虹口虯江路。兩年後,但杜宇和公司頭號女明星殷明珠結婚,而後者向來以作風西化大膽而知名,有FF(Foreign Fashion)之美譽。1927年上映的《盤絲洞》,改編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由但杜宇執導,殷明珠主演。影片的角色造型和技術運用充滿想象力,更有蜘蛛精裸浴的大膽場景,一時間頗為轟動。2013年,這部在國內佚失多年的電影,在遙遠的挪威重新發現瞭影片的拷貝,令人驚嘆的同時,也讓人們對當年中國電影的創作水準、市場意識和國際影響力刮目相看。

當然,講到影響力,北四川路上的諸多電影公司裡,最具市場影響力的,還是橫浜橋邊由邵氏兄弟創辦的天一影片公司。天一成立於1925年,公司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此後,又陸續拍攝《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等古裝片,商業上大獲成功。1931年,天一拍攝瞭中國最早的片上發聲電影《歌場春色》。自公司起步至1937年遷往香港,十餘年間共攝制100多部影片,在通俗電影和有聲電影創作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不過,天一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培養瞭一大批電影人才。一方面,公司非常註重明星效應,曾經培養發掘瞭胡蝶、陳玉梅、袁美雲等電影女明星。這幾位,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可說是人盡皆知的大明星、大美女。另一方面,天一又是典型的傢族企業,邵氏四兄弟在企業內部既精誠合作,又明確分工。老大邵醉翁,不僅是公司的創立者,也是總經理兼導演;老二邵邨人,負責公司內部管理;老四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主要負責發行,把天一的電影推廣到香港、南洋和海外。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聯手在香港創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營建瞭影響整個華人世界的龐大電影帝國。而這個帝國的源頭,就在上海北四川路的橫浜橋頭。

今天的四川北路,早已不復當年“影院街”的傳奇,120年的時光並不算久長,但那些曾經人流如織的影院、影廠,經歷革命和戰爭的血火之後,大多已無跡可循,那些如雷貫耳的人和事,也隻能在歷史書中去尋覓芳蹤。然而,禮查飯店還在,乍浦路還在,橫浜橋還在,餘慶坊和千愛裡也還在,愛電影的人們茶餘飯後去走走中國電影曾經走過的那段路,沒準兒還能找到與胡蝶、阮玲玉擦肩而過的感覺。是的,隻要愛電影的人還在,北四川路與中國電影的那些往事就永遠不會被遺忘。

北四川路上的名人掠影

文人篇

作為現代藝術和大眾文化的電影,不僅娛樂瞭普通市民,也吸引瞭眾多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士。他們流連並沉迷於光影世界,釋放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並且通過電影接觸和瞭解不同的文化,也有人因熱愛而參與,通過自身的努力,躋身編劇、導演、評論傢的行列。

以魯迅為例,對電影的熱愛,實非常人可以想象。他說,“我的娛樂隻有看電影。”1927年,魯迅攜妻兒來到上海,定居北四川路近旁的景雲裡,從此便與北四川路上的影院結緣。他“同廣平攜海嬰”一起去看美國迪士尼動畫電影,他也常常和朋友一起看電影。北四川路橫浜橋附近的上海大戲院、奧迪安大戲院、融光大戲院(今星美國際影院),都是他經常光顧的影院。在他的日記中,共有150多次觀影記錄,而在景雲裡、拉摩斯公寓、大陸新村居住生活的不到十年間,他就觀看瞭142場,幾乎每月一場。電影,實在是魯迅文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劉吶鷗

1928年,劉吶鷗也來到上海,住在臨近北四川路的江灣路六三花園旁弄堂裡的一幢單間三層小洋房。他邀請戴望舒與他同住,施蟄存去上海時也住在那裡。施蟄存在《我們經營過三個書店》中這樣回憶與這幾位朋友共同度過的時光:

“最初,大傢都感到無聊得很,沒有事做。每天上午,大傢都耽在屋裡,聊天、看書,各人寫文章、譯書。午飯後,睡一覺,三點鐘,到虹口遊泳池去遊泳,在四川路底一傢日本人開的店裡飲冰,回傢晚餐。晚飯後,到北四川路一帶看電影,或跳舞。一般總是先看七點鐘一場的電影,看過電影,再進舞場,玩到半夜才回傢。這就是當時一天的生活。”

不過,劉吶鷗一類的新感覺派文人畢竟不同於普通市民,對他們而言,看電影既是一種消遣和嗜好,也是豐富文學和研究視角的途徑。施蟄存在1934年《文藝風景》雜志上的另一段文字,頗能說明問題:

“劉吶鷗先生近年來很熱心於電影藝術之研究,平常看電影的時候,每一個影片他必須看兩次,第一次是註意著全篇的故事及演員的表情,第二次卻註意於每一個鏡頭的攝影藝術,這時候他是完全不留心銀幕上故事的進行的。他為本刊寫的一個新作的電影腳本,很明顯地看得出,不是對於電影藝術有一點修養的人,是不會寫得這樣完善的。”

“銀幕將軍”湯曉丹,也是在北四川路的電影院裡學習怎樣拍電影。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回憶:

“我和沈西苓總是帶著幹點走進放映廳,連看好幾場。有時,長達十幾小時,直到我們對影片的鏡頭結構、轉場方法、場景設計、對話內容、字幕處理、音樂起止都能背出來為止。我對電影入門就是從沈西苓拉我進電影院學電影、看電影、背電影開始的。”

影人篇

胡蝶 祖籍廣東鶴山,出生於提籃橋的輔慶裡,青年時期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居住在北四川路餘慶坊。正是在餘慶坊的這個時期,她開始學習表演,先後在大中華、友聯、天一、明星公司出演影片,在表演上取得卓越成就。更加幸運的是,身為廣東人後代的胡蝶,竟然能說一口標準的國語,而且正好趕上瞭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發展的“風口”。美麗、端莊、喜氣、優雅的胡蝶,也是時尚界的寵兒,三天兩頭上雜志封面。1933年,胡蝶當選中國電影皇後,可謂萬千寵愛集一身。

阮玲玉 同樣是出生在上海的二代廣東移民,曾先後居住於北四川路海寧路和鴻慶坊。1926年,阮玲玉考入明星公司,後轉入聯華影業,因出演《故都春夢》、《野草閑花》、《桃花泣血記》等影片而名聲大噪。阮玲玉不會說國語,但好在,她出演的影片都是無聲電影。“一·二八”淞滬抗戰後,阮玲玉又主演瞭《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左翼電影,樹立瞭獨特鮮明的阮氏風格,廣受好靜電機推薦評。其中,她在《神女》中的表演,細膩動人、真摯深情,堪稱中國無聲電影表演的巔峰之作。可惜的是,現實生活中的阮玲玉並沒有像她扮演的角色一樣,奮起抗爭,尋求解放,而是陷於婚姻感情失敗的痛苦而不能自拔,1935年便自殺離世,年僅25歲。

蔡楚生 一位從電影公司雜務做起而最終成為大傢的廣東籍導演。抗戰勝利後,蔡楚生回到上海,住在北四川路旁的千愛裡3號,開始醞釀籌拍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可是,因多年積勞成疾,他的肺病一直不見好轉,臨近開機,卻無法去片場執導。情急之下,蔡楚生找來從未做過導演的小老鄉鄭君裡,請他出任現場導演。於是,奇特的一幕出現瞭:作為第一導演的蔡楚生基本不去片場,而是在傢構思腳本,繪制氣氛圖,現場導演鄭君裡則每天騎車往返於北四川路的蔡傢和徐傢匯的片場。憑著驚人的默契,兩位才華橫溢的電影人合作完成瞭中國電影史上的史詩級影片。1947年,《一江春水向東流》公映,在海內外引起轟動。

本文來源:北晚新視覺 作者:徐明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mn361o7q8 的頭像
    kmn361o7q8

    小蘋果的文創膠帶

    kmn361o7q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